階段教育
面對日益嚴重的河川污染問題,我們必須從根源著手,避免未來再次面臨相同的困境。為此,我們團隊設計了一套階段式教育系統,從啟發幼童對此議題的認識開始,一路到喚起大眾的關注與行動,期望能根除河川污染,還給地球和我們的生活環境一條清潔的河流。
1. 幼兒園-繪本導讀
繪本導讀:這階段的孩子具備極強的可塑性,教育從此開始最為適宜。我們會在課堂上展示與朗讀河川污染及保育的繪本,讓孩子們對此議題產生基本認知 。
為什麼繪本導讀適合幼兒教育?
幼兒園孩子們的理解力與注意力有限,單純的文字說明較難吸引他們的興趣,而繪本中的圖畫和簡易文字能幫助孩子直觀地理解故事內容和核心概念,快速抓住故事主題,並與書中的角色共情。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與河川相處,並激發出保護河川的意識。
2. 國小-講座與繪本創作
講座:這個階段的學生很容易接受新觀念,通過課堂講解河川污染與保育知識,並輔以課堂提問和討論,促使學生們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
舉辦講座能帶給孩子們什麼?
講座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傳達重要觀念,使小學生快速且系統性了解河川保育的核心概念、污染問題及保護措施。結合多媒體演示、圖片、影片等視覺輔助工具營造臨場感,讓小學生更容易感同身受。此外,通過問答遊戲或小組討論等活動,在參與中思考,逐步建立起河川保育的觀念。
繪本創作:小學生具一定的理解力,
以繪本為載體,小學生可將自己對河川污染與保育的想法融入其中。通過自行創作繪本,在心中播下河川保育的種子,等待後續教育進一步澆灌和培養。
為什麼繪本創作是個好方法?
創作過程需要小學生深入思考河川污染與保育的概念,並將這些知識轉化為他們能理解和表達的內容。這種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比被動閱讀更能加深理解。且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風格,通過創作繪本,他們可以憑自己的方式來探索和理解河川污染與保育的主題,這種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能讓他們更投入其中。 當小學生們自己創作出一個與河川保育相關的故事,他們更容易對這個主題產生情感聯繫和責任感,激發在未來採取實際行動來保護河川。
3. 國中-環境志工
環境志工:國中生已在國小階段習得相關知識與觀念,且已具備一定行動力,因此實際作為的部分從國中開始施行。國中生可以通過實際參與河川保育工作將所學實踐,且形塑一種長期的環境意識和行動習慣,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方式產生正面影響,也為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擔任環境志工能帶給國中生什麼?
親身體驗能讓國中生直觀地感受到河川問題的嚴重性,比單純課堂學習更能激發對河川保育的熱情。再來擔任志工能讓他們承擔具體的責任,如組織河川清理活動,培養他們責任感的同時學會解決問題和挑戰、分工合作、制定清理計劃等。 活動結束後,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努力帶來了具體的環境改善,這種成就感不僅讓他們感受到自我價值,還會激發他們繼續投入河川保育行動。
4. 高中-提出河川保育計畫與實行
提出河川保育計畫並實行:
高中生已經積累豐富的環保知識和實踐經驗,且具備更高的行動力和更全面的視野,這使他們有足夠能力提出河川保育計畫並實際執行。通過制定與實行具體的保育計畫,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並與現行的學習歷程檔案相結合,充分體現出自主學習的核心價值,讓高中生在實踐中深化學習。
為何要提出河川保育計畫並實行?
要解決河川污染問題,首先需要識別污染根源,並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才能有效對症下藥。有計畫的行動更能為那些有心幫忙,但不知從何著手的人指引方向,使河川保育能夠推廣到更廣泛的層面,觸及更多群眾。而將計畫付諸實行,則是把理論轉化為現實,收穫實質的環境改善,藉此吸引更多人參與保育行動。
5. 大學-專題競賽
專題競賽: 大學生受過專業的訓練,具備豐富的學識及素養,配合大學端完善的設備和儀器,構成研究專題的基石。通過參與專題競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河川保育議題緊密結合,不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專業能力,還能進一步優化解決方案,形成良性循環。
參與專題競賽能帶給大學生什麼?
大學生能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際環境問題中,如水質分析、環境監測技術、模型建構模擬等。在競賽中還會探索如何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將河川清理中回收的垃圾轉為有用的材料或能源,從而實現"變廢為寶"的價值。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技術能力,還促使他們將學術理論與可持續發展實踐相結合,以解決河川污染和廢棄物處理的複雜問題。
6. 社會大眾-資金支持
資金支持:社會大眾具備充分知識與觀念,具備資源與行動力,可更實際地支持環保行動。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河川保育工作,將他們的環保意識轉化為具體行動,這不僅有助於推動環保項目順利進行,還能為永續發展做出實際貢獻,促進環境的長期保護。
挹注資金能帶給社會人士什麼?
資金支持讓社會人士能直觀感受到自己對河川保育的貢獻,比單純的認知支持更能激發他們的責任感。通過資金挹注,他們能參與具體的項目,如資助河川清理行動或生態修復工程,看到資金產生的實際影響,這不僅增加了社會責任感,還能帶來成就感,並促使他們在未來持續支持環保工作,成為長期的環境守護者。